第一百九十一章、大局为重(2/2)
经历了一波地震摧残,熬过了滴雨未下的冬天,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又迎来了春天里的一场大雪。
外面的情况怎么样,朱厚炜不知道,反正自己亲自动手耕种的那片田,现在已经快要凉凉了。
注定又是粮食减产的一年,偏偏又遇到了连绵不绝的兵祸,原本国泰民安的大明被逼到了山河破碎的边缘。
蒙古人寇边的事情还没有解决,东边的女真人又闹了起来,不等朝堂讨论出一个方案来,云贵巴蜀一带的土司又发动了叛乱。
现在沿海地区又闹起了倭寇,搅得东南一带局势动荡不安。要不是西北战场有武林各派顶了上去,现在朝廷的麻烦还会更大。
当然,凡事都有两面性。武林各派跑去抗击东察合台汗国入侵,内陆的治安却是急剧恶化。
没有这帮地头蛇镇压地方,各地的山贼土匪一下子变得活跃了起来,搞得地方官府疲于应付。
面对复杂的局势,“朱寿”大将军也不敢掉以轻心,最近着实安分了不少,没有再折腾什么幺蛾子。
搞得文武百官都有些不适应,生怕皇帝在憋着大招,一个个都提心吊胆的应付着。
看了一眼案牍上厚厚的一叠奏折,本就兴致不高的神武皇帝,再也没有了嬉戏之心。
“屋漏偏逢连夜雨”。天灾不断,兵祸连连。大明两十三省,超过三分之二的地区都被迫减免赋税。
要不是前些年,抄了十几家世家大族,充实了一下腰包。最近几年,又清查了隐匿田产,整顿了一下税务体系,增加了不少收入,日子早就没法过了。
即便是如此,户部也是天天哭穷,而兵部则恰好相反——天天要钱、要粮、要物资。
为了挽救危局,神武皇帝已经连续按时上朝两个月,创下了最近三十年,大明皇帝连续上朝时间的新纪录。
并且这个纪录,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断的刷新。不少朝堂中的老夫子,都忍不住暗自感叹:苍天有眼,皇帝终于知道勤政了。
作为上朝的代价,就是神武皇帝挨喷的次数明显增加。尤其是大喷子王琼入阁之后,那更是一发不可收拾。
当然,不同于一般的低级喷子,王大喷子在喷人的同时,自己还是有能力的。
进入内阁之后,第一时间就将王阳明召回,丢去宣大担任总督守。紧接着又力排众议,将英国公张仑忽悠去了蓟辽当总督。
除了人事调整外,王大喷子一面积极筹措战略物资,一面整兵备战,不断向前线提供支援。
效果也非常的明显,原本摇摇欲坠的北疆的防线,硬是给稳住了。
当然在稳定北疆的同时,大明王朝也付出了惨痛代价,比如说:暂时放弃西北战场;对南疆战场放任自流,让沐国公在云南苦苦支撑。
这都是没有法子的事情,手中没有可战之兵,根本就不可能面面俱到。
关键时刻自然是大局为重,先守住北疆,优先保证京师安全。
听了兵部侍中的提议,知兵的神武皇帝直接从龙椅上跳了下来:“抽调三边之兵,增援宣府?你知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?”
这次草原南侵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打草谷,人家是为了生存之战。对很多部落来说,但是不成功即饿死。
以至于长城防线,处处皆是战场。西北七卫因为太过偏远,朝廷顾及不到早早沦陷,最后还是江湖各派跑去救场。
现在结果还没有出来,又要抽调三边之兵,那就相当于放弃甘肃、延绥、宁夏三地,甚至连关中都会沦为草原人的马场。
稍微有点儿军事常识的都知道,关中一旦沦陷不光是大明的整体防线崩溃,更有可能被敌人从中腰斩的危险。
遭受质问的兵部侍中刘洪添面不改色的说道:“臣自然知道!
抽调三边之兵增援宣府,宣大一线的危局立即就能够解除,甚至有可能大败瓦剌主力,扭转我朝在战略上的劣势。
至于三边之地,最近这些年年年遭灾。根据神武六年统计的数据,甘肃、延绥、宁夏的丁口数量,较二十年前已经下降了三成。
加上这两年的天灾,实际情况只会更加糟糕。三地民生凋零,就算是丢了瓦剌人也抢不到多少东西。
反正东察合台汗国现在也杀入了甘肃,三边之地根本就守不住,还不如索性收拢兵力,先顾好北疆防线。
镇北公已经在西北地区竖起招兵大旗,虽然都是一些新兵,但是用来守城还是问题不大的。
纵使我们抽调了三边一带的兵力,有江湖各派相助的镇北公,也能够守住陕西的核心地带。
等北疆之危解除之后,朝廷再发兵收复西北就是了。为了我大明的万世基业,请陛下以大局为重!”
话音刚落,百官中就有一大帮子跟着附和。相比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西北,明显是近在咫尺的宣府,更能令大家产生危机意识。
瓦剌南侵也不是第一次了,上一波土木堡之变时,敌人可是一路杀到了京师脚下。
要不是于太保够果决,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,文武合力守住了京城,大明王朝搞不好早在数十年前就凉了。
吃一堑,长一智。
没有人再想体会京城被围的感受。西北丢了就丢了,反正那些穷乡僻壤,本来就是赔钱货,丢了也不心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