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四十九章 南京不会衰落(1/4)
不留后路,方能一往无前。
若留着一个陪都,保留着一套完整的班子,这不利于朝廷的治理,也容易给人一种还能回去的念想,若后世子孙之中经不起官员游说,转而再迁都回去,那朱允炆恐怕要从棺材板里跳出来。
再说了,金陵若保留一套班子,那这些人绝大部分都是虚职,只有兵部有些权,但这实在是浪费钱财。养着一堆没用的官员,一养就是二百多年,实在是得不偿失……
至于礼仪事,老朱埋在孝陵,走不了,但礼官还是可以走路的,一年出差几次就行了,反正天津港船只也快,实在不行可以走京杭大运河。
解缙见朱允炆态度坚决,不好再劝说。
夏元吉上前,询问道:「皇上,那南京产业上,是否应该多加布置?此番迁都,必会抽走南京太多气血,若不及早做安排,恐怕这里想要再次恢复繁华,需要数年乃至十年之久。」
迁都带走的不止是皇室,还有官员,还有不少富户也会跟着去,这些人大部分又都是消费主力,一旦迁都,许多人家很可能因为卖不掉货物而倒闭,许多靠金陵过活的百姓很可能连做工都做不了。
比如南京众多码头,那里每日都有数以千计的农夫搬运货物。若货物卖不掉,那商人自然不会再进新的货,码头上出劳力的百姓自然就没了生计。
朝廷迁都,不能不管不顾他们的死活。
朱允炆思虑再三,
道:「南京不会衰落,就如苏州、杭州一样,那里虽非帝都,但依旧繁华。南京的繁华,并不只是建立在帝都基础之上,而是建立在得天独厚的位置之上。虽是如此,迁都初期,必然会带来金陵商业失衡,以至于需要一段时日做调整,直至再次恢复到新的平衡。」
「为了避免伤民,朕以为除了扩大造船业之外,还可以将金陵定为冶炼中心,纺织中心,印刷中心。另外,这里的粮仓依旧需要源源不断吸纳粮食,作为南粮北运的。纺织、印刷、粮食、造船,这些都可以吸纳众多民力。」
「通过这些举措,将因迁都丧失生计的百姓吸纳进去。还有,匠学院的蒸汽机车已研制成功,已完成了三轮测试,除了一些小瑕疵外,并无大的问题。一旦蒸汽机车正式出现在金陵百姓面前,那大规模筑造铁路势在必行。南京连通苏州、杭州,形成商业圈,北平连沈阳、宣府、大同,一接东北粮仓,二接边防要地。这些铁路筑造同样需要大量人力。」
「诸位,大明王朝没了外敌,可要做的事还有很多,想要开创盛世,让大明王朝屹立于世界之林,成为超然的存在,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!混凝土道路、铁路、河流疏浚、灌溉工程、文教吏治,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,很多,不要担心无事可做,前路的路上,总有新的矛盾与新的敌人。」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