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同人小说 > 三国:汉中祖 > 三国:汉中祖 第二百二十六章《扬水论》

三国:汉中祖 第二百二十六章《扬水论》(2/2)

目录

    往昔刘璿可是听从了他舅舅王迁的建议,不私纳宾客,也不暗中结交大臣。今有天子诏令,刘璿便可光明正大的亲和诸卿大臣。

    看着刘璿欢快的脚步,刘禅笑了笑,又拿起刚刚放下的奏疏。此封奏疏,乃是前将军、湘州都督邓艾所上,在此封表文里邓艾解决了刘禅向湘州提出的难题。

    当初在离开湘州之时,刘禅要求除了满足正常的驻兵外,还要湘州提供五万大军用于中原征战,并要承担北发大军的粮草。

    表面上,五万大军的粮草内部供给是个棘手的问题。但背后的的要求或是更难,即五万大军如何快速前往荆州,抵达中原作战。

    邓艾虽有犯难,但并未马上提出他的要求。而是请求刘禅给予他一些时间,他需要前往湘州各郡县视察,方才能上疏。

    在邓艾走访湘州大地数月,他终于有了解决方案,粮草以及交通的这两个问题全被他所解决了。

    奏疏上,邓艾表示自从北伐以来,大汉屯兵开田,在汉中、关中积蓄了许多粮食,目的在于控制西北。如今西北局势安定,唯有中原还有战事,每当大军东征,仅用于运输的兵力就占去近半,耗资很大,百姓劳役繁重。

    汉江流域之间,乃旧荆州富庶之地,楚国之所以称霸的根基。然而自赤壁之战后人口凋敝,土地荒废,多被蛮夷所据。

    竟陵到江陵之间,土地肥沃,可惜水少,不足以尽地利,宜重开扬水河渠,以引水浇既,大积军粮,又通长江至汉水运漕之道。

    在扬水以南屯兵三万,在扬水以北屯兵二万,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,常有四万人,边种田边戍守。风调雨顺时,收成来说是陇西屯田的三倍之多。扣除兵民的费用,每年可有五百万斛作为军资。

    六七年间,可为荆州积蓄三千万斛粮食。此些粮草足以够十万军民食用五年之久,凭借这些积蓄北可与逆魏争霸中原,南可灭亡东吴一统南方,大军的后勤当可无忧。

    同时邓艾表示扬水运河除竟陵一带地势明显高些,多数是平原以及水乡湖泊,大汉可自华容以北,竟陵以西,江陵以东的四、五百里的土地上,五里设一军屯,每营六十人,一面屯田,一面戍卫。

    战时,水军可在长江由江陵的津乡(今沙市)入扬水运河,运输士卒东南而上,在竟陵(今沙洋县)进入汉水流域。免去了水军绕行夏口,或是走襄阳陆道北上的麻烦,节约了大量的行军时间。

    大汉的巴蜀士卒从蜀中出发往往需要二个月的时间才能抵达中原,如果使用长江顺江而下,并使用扬水运河,北入汉江,抵达荆州,不过一月的时间便可抵达中原,省去了大半的时间。

    粮草亦是如此!

    当这封《扬水论》的奏疏送到朝廷,刘禅极其满意,感慨道:“大汉若能克复中原,邓艾所疏《扬水论》当有三成之功。”

    邓艾的《扬水论》也不是凭空而出的,早在春秋时期孙叔敖为楚国所修扬水运河。当时楚国都城在江陵附近的郢,而粮秣经济依赖于从襄阳所在的江汉平原。其粮草往往需要从水路转道汉口,朔长江而上,转运到郢。对于大军调度上也是不便。

    孙叔敖遂勘察地形,在长湖的基础上修建了扬水运河(今两沙运河)。再修建之后,楚国凭借着扬水运河,北朔汉水,问鼎中原;其西通巴蜀,与秦国抗衡;东达江左,同吴国逐鹿。

    而邓艾的《扬水论》建立在孙叔敖的基础之上,对扬水河渠进行修缮以及拓宽,满足军民屯田以及漕运的要求。

    不得不说,邓艾真就是屯田能手,到那都能屯田。若论继承诸葛亮军事思想的衣钵上,邓艾当是军中第一人,能作战,能治军,能屯田。

    刘禅又仔细的浏览一遍,遂提笔批注允许邓艾在南郡地区重疏扬水河渠及屯田的诏令。

    为嘉奖邓艾所上的《扬水论》,刘禅吩咐道:“封其子邓忠为关内侯,入东宫任太子门大夫。”

    “诺!”

    太子门大夫,六百石,比职郎将,为太子宫宿卫之官。

    刘禅这一手远比册封邓艾本人来得好用,在太子位确立下。邓忠入东宫,不就是让他辅左太子,保邓氏二代恩宠不坠。

目录
新书推荐: 老祖,再不下山您就要绝后了 一朝闻道,尸解登仙 女装钓到直男室友后 HP共享梦境后,老伏被我攻略了 我是妖魔的心上人 苟成神君,宗门让我入赘 慢性迷恋 你也配叫武学天才? 兽世直播:好孕雌性争夺战 闻妻有两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