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二章 天翻地覆(4/5)
可以说,若不是泉盖苏文如此强硬,拒绝宗主大唐的调解,很可能不会发生贞观年间,唐与高句丽之战。
对大唐来说,只要属国听话,没必要消耗国力去攻伐。
而且打下来,那里也没太大的油水,没有利益,远不如攻下西域,打通丝绸之路来得富庶。
但是泉盖苏文的嚣张作为,破坏了大唐宗主国的威严,开了一个很坏的头。
为了维系大唐的朝贡和藩属体系,大唐必须惩罚不听话的属国。
这是当时的世界规则。
贞观十八年,太宗以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,率江、淮、岭、硖兵四万,长安、洛阳募士三千,从莱州走海路向平壤进军。
又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,率军六万,以及兰、河二州归降的胡人,向辽东进军。
前面说过,大唐对外征战,一般五万人左右是标配。
极少超过这个数。
唯二的例外,一是李靖举倾国之力征东突厥。
二是,此次征辽东。
太宗亲率精兵,大唐名将如李勣、江夏王李道宗、张亮、阿史那思摩、契苾何力、阿史那社尔,倾巢而出。
还有长孙无忌等人随军赞画。
可以说是唐自征东突厥以来,第二次倾国之力打这样一仗。
灭国之仗。
太宗的战略,便是不打则已,一打,便要毕其功于一役,将高句丽之患一次性解决。
最少,要要打断高句丽的脊梁,使其无力再对新罗动兵,不再具有挑衅大唐朝贡体系的威胁。
此战,渊盖苏文的战略是坚壁清野,节节抵抗。
唐军虽屡有斩获,杀敌无算,但最终顿挫于安市城下。
辽左早寒,草枯水冻,士马难以久留,太宗不得不下令班师回朝。
从战术上来说,大唐是胜了。
但从战略上,并没有达到太宗自己定下的目标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